中共广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1年8月2日中国共产党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中共广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1年8月2日中国共产党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广安市委

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

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1年8月2日中国共产党广安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共广安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就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塑造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1. 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四五”规划任务之首,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要求“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促进高竹等毗邻区域融合创新”“支持川东北经济区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广安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腹地,拥有小平故里和紧邻重庆两大优势,已纳入重庆都市圈一体规划建设,全面加快广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目前,全市整体创新水平较低,创新主体不多,高新技术企业仅60户,尚无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创新能力不强,尚无1所本科院校,高端人才短缺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转化偏少;创新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仅为全省平均水平1/7;创新支撑不够,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全市上下要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强弱项、补短板,增实力、创优势,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2. 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重大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践行“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应势而为、主动作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动力,以产业创新为主战场,以主体培育为主任务,以创新生态为主抓手,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引领广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重要原则。坚持服务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更加注重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彰显先行优势,培育比较优势,塑造区域优势,为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坚持打通创新融合实体经济通道,围绕构建“341”现代工业、“363”现代农业、“352”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向中高端迈进。坚持培育创新研发应用平台,发挥玄武岩纤维研究院、“5+1”战略联盟等平台作用,优选主导产业建设创新研发机构,打造各类创新共同体,更好融入川渝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应用场建设。坚持构建协同创新共享共赢格局,依托川渝高竹新区、广蓉生物医药产业园、广安(深圳)产业园、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等平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理念扩大创新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产业互动、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坚持营造支持创新创造良好生态,遵循经济规律、贯彻创新理念,以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等重点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引优育强创新人才、传承弘扬创新精神汇聚创新力量,让崇尚创新、追求创造蔚然成风。

4. 主要目标。到2025年,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成功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创新企业集群成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00%、50%,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创新平台量质跃升,主导产业研发机构达到50家以上,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双创”示范基地。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较“十三五”末增长2.5倍,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转化应用重大科技成果50项以上。创新贡献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逐年上升,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0亿元,基本建成川东北地区产业创新高地。

二、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打造成渝融合创新先行区

5. 探索建立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新体制。高质量编制实施川渝高竹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案,推进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分区管理,打破行政壁垒,汇聚创新资源,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经验。建立一体开发建设的组织实施体制,加快组建高规格新区管理机构,做强开发主体,按照“成本共摊、利益共享”原则,一幅图一张网推进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开发建设、运行管理,形成“1+1>2”叠加优势。支持川渝高校建设新校区,带动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入驻,建设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示范区。支持四川发展集团科技创新基地等加快建设,加强与渝北创新经济走廊、两江新区等协同创新,聚焦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强化创新应用,打造川渝产业创新示范区。支持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联合实验室等科创平台,争创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新区依法依规自主选择两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建立灵活高效的跨省域人才一体化引育机制。

6. 深化拓展干支互动“双飞地”新模式。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联动成都创新主干和川东北支点,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按照“研发创新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广安”,深化“双飞地”模式推进广蓉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成300亩研发孵化基地,在岳池经开区建设转化生产基地,努力打造国家原料药生产基地和医美产业园。参与天府新区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等建设,加强人才、科研等合作,探索“总部+基地”“总部+园区”等产业互动模式,推动川渝大科学装置等基础研究与广安产业应用研究有机链接、高效利用,实现更多研发成果在广安转移转化生产。协同川东北经济区开展创新,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创新发展平台,打造全省干支联动融合创新先行示范区。

7. 优化构建市域创新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规划建设,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层次分明的“两中心三集群六基地”市域创新发展格局。“两中心”,即建设主城区、川渝高竹新区两大产教融合中心,支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竹校区等院校建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强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育,围绕广安(深圳)产业园、川渝高竹新区等主导产业发展,建立紧密型创新联合体。“三集群”,即打造华蓥玄武岩纤维、岳池生物医药、广安经开区绿色新材料三大高新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做实产业链,推广玄武岩纤维研究院、“5+1”战略联盟等模式,突出“科研+市场”两个支撑,实施产业研究院、标准体系、产业园区“三大工程”,建立创新利益共同体,推动主导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六基地”,即形成六大协同创新基地,支持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岳池县、武胜县、邻水县加强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科学城、两江新区等合作,争取设立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做实创新发展重要支撑

8.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分级分类建立培育库,引入专业机构一企一策辅导“上云”“上规”“上市”,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型头部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行业和区域性研发机构,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科研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纳入绩效考核。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9. 提升高校院所创新实力。支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加强科研能力、特色学科专业、师资力量等建设,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竹校区等,发挥其师资力量、学科专业、科研实力等优势,助推川渝高竹新区创新发展。抓住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布局“西进”机遇,引进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壮大创新实力。统筹全市中职教育资源,推动办学适度集中、优势学科整合,支持协兴园区规划建设蓝领教育产业园,形成特色职业教育集群,增强能工巧匠培养能力。建实玄武岩纤维研究院,主导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优选生物医药、绿色新材料建设创新研发机构,有序向其他主导产业推广。

10. 发展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支持产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关联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5所高校和中国科学院“5+1”战略联盟,加强与重庆大学、海南大学、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等院校合作,建立玄武岩纤维产业创新发展联合体。支持广安经开区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联合组建绿色新材料创新中心。支持广蓉生物医药产业园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四川大学等建立创新联盟,协同推进创新研发。做实与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战略合作,引导关联产业建立创新利益共同体。

四、聚力推进产业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1. 实施创新平台提能工程。积极探索建立市级产业创新平台,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专业化布局。聚焦优势主导产业,统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引进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设立分支机构、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打造“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推广“孵化+创投”“孵化器+商业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梯级孵化体系,高标准建设川渝高竹新区创新创业园、深广渠江云谷、南浔·广安东西部协作产业园、华蓥“西部硅谷”双创中心、岳池医药孵化中心、广安绿色材谷创新中心、广安高新区创新孵化中心等,培育一批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12. 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探索产业链“链长制”,编制“341”现代工业产业链图谱,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推进产业创新补短板、锻长板。围绕上中下游关键环节,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补齐补强主导产业链条。实施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创优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产业发展生态,提高创新能力和亩产效益。开展新一轮大规模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全产业链升级、设备更新和工艺流程再造。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引进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金融、技术转移、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商业贸易、现代物流、文体旅游等数字化提升,支持枣山园区等建设智慧物流园区,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群集约发展。

13. 实施技术攻关转化工程。采取“定向研发、定向服务”模式,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作攻关,鼓励支持高层次科研团队持大股实施技术攻关,在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新材料、轻工服装等领域示范开展“揭榜挂帅”,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依托刘嘉麒院士工作站等力量,开展玄武岩连续纤维原料均质化、大池窑生产等前沿技术攻关,加强产品质量稳定和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对接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服务平台,畅通科技成果引进和技术交易渠道,争取国家和省级科学技术奖成果、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急需研发成果在广安转化运用,支持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等项目,开发一批新产品,提高“广安造”科技含金量。

14. 实施数字赋能攻坚工程。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基础设施、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和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建设部署,加快实现城区、乡镇、产业园区等全覆盖。实施重点产业数字赋能五年行动计划,支持引导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一批示范性数字化园区、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数字化景区等新场景。因地制宜发展“芯屏端软智网”配套产业,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数字读物、数字影像、游戏动漫等文创产品。

五、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发展

15.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育推广。深化与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设立农林科学研究院,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广安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广安青花椒、岳池稻米、武胜大雅柑、武胜蚕桑等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育种攻关,建设大宗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基地、广安龙安柚良种母本园、广安蜜梨品比园、邻水脐橙品比园、武胜大雅柑品比园、广安青花椒繁育基地、特色制种基地和工厂化育苗中心。加快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动植物疫病防治新技术推广运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建设一批种质资源库(圃、场、区)。

16. 加强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应用。推进与知名农机企业合作,推广一批适合广安丘陵地貌的高效插秧抛秧、植保等轻简型、智能化、复合型农机装备,创建一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引进发展农机装备产业,建设集生产、作业、培训为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展数字农业,推广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技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重点突破。

17.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四川广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和广安区、华蓥市、岳池县、邻水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前锋区、武胜县争创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应用,开发以广安龙安柚、广安蜜梨、邻水脐橙等为原料的系列饮品和功能性食品,花椒油、火锅底料等产品。建设星创天地、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大院等创新平台,打造一批新技术示范基地。创新现代农业园区生产体系,打造“龙头企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探索“地理标志+品牌+标准+产业+文化”发展路径,支持广安龙安柚等特色农业园区争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六、突出民生科技创新,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

18. 强化健康广安建设科技创新。借力成渝优质医疗资源,孵育国家级、省级医学重点专科(学科、实验室),建设癌症临床生物信息大数据平台,加强癌症早期发现、靶向药物治疗等临床诊疗技术应用。加强与省中医药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合作,搭建“企业+基地+科研单位”平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重大疾病防控、重点人群健康保障、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创新技术应用。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家庭“虚拟养老院”。推动体育与科技融合发展,建设一批智慧体育场馆,建立“体育+”新型城市生态系统。

19.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科技创新。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强化低碳前沿技术应用,实施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协同控制,探索推进排污许可制度与碳排放交易制度协同,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先进节能减排装备和技术,推进产业园区和企业绿色、循环、低碳改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生态价值、生态治理领域创新,推动城市建设亮山亮水亮文化。扎实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稽查工作,创新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机制,探索环境综合治理托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广应用一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处置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20.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推进智慧小区、智慧社区、智慧单位、智慧校园全覆盖。深化“天网工程”“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建设应用,形成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打造多功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消防”建设,提升消防智能化水平。加强学校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推进煤矿、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加快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建设,推广应用北斗导航、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

七、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21.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统筹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协调推进科技力量布局、创新要素配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科研体系构建、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等重点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创新的痛点堵点问题。加强立法同改革相衔接,推动创新改革深入开展。

22. 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新模式。允许成果完成人(团队)可享有不低于70%的知识产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实施单位可从成果转化净收益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团队)和对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对与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的职务科技成果,允许合同相关方自主约定成果所有权归属。加强政策研究,探索事业单位科技成果非国有资产化管理。

23.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转变科技项目管理组织方式,对企业研发资助由前补助为主转向后补助为主。建立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允许科研人员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自主组织科研团队。加强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依托中国(四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知识产权“大快严同”保护体系。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对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的项目主持单位给予配套奖励。强化科技管理职能,建强县(市、区)科技管理机构和队伍。

八、健全创新扶持政策,营造支持创新良好生态

24.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优化升级“人才新政”,引优育强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高端人才(团队)集聚行动,大力引进全职两院院士、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和知名高校硕博士。开展领军人才(团队)培育行动,选派科技骨干到省级以上部门、知名高校院所、高新技术头部企业等学习研修,促成重点科研团队设立分支机构或重大科研成果在广安转化。加强科技菁英、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培训培育,成立广安市博士创新联盟,支持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人才破壁行动,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绩效工资水平核定动态调整机制,开设优秀青年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探索将技术经纪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业绩;支持事业编制科研人员五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参与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期满后自主选择去留;允许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持有股权。开展人才暖心行动,建立服务工作站、“一对一”服务专员等机制,实施“双一流”高校人才回引和本土人才培育工程,打造近悦远来人才洼地。

25. 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县(市、区)每年按不低于可用财力1%比例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保持适度增长,用于实施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后补助、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后激励、科技企业培育后扶持、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后资助、科技奖励、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等。逐年提高工业、农业、商贸、教育、医疗、文旅等专项资金支持创新比重,2025年达到30%以上。积极对接各类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院士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重大产业、重点企业创新发展。全面落实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创新人才个人所得税奖补等政策。全面推行科技创新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26. 优化创新服务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设立科技支行等金融专营机构,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推广应用研发贷、成果贷、人才贷等信贷产品,鼓励创新型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和企业债等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或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将市级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重点推进项目,开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依法保障用地需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智慧广安治理中心,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常态化全覆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和验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级等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营造支持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生态。

九、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广安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27.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实行“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机制,成立全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履行统筹领导、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若干专项小组,协同推进产业创新发展、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对上政策争取、创新扶持政策制定等工作。落实县(市、区)、园区主体责任,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大格局。

28.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考核权重。加强创新发展调查和统计监测,差异化设置并动态调整各地创新发展考核指标。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创新考核激励机制。

29. 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制定实施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挥小平干部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干部创新能力培养,增强组织推动创新发展本领。完善尽职免责容错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建立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信息共享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环境。总结推广创新发展好做法、好经验,培育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浓厚氛围。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广安落地落实。


编辑:付弋 发布时间:2021-08-0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