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对科技创新作出了著名论断,为我们科技创新增添了信心和动力。新年伊始,习近平同志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城市群是中国西部创新动力最强的城市群。对小平同志家乡广安来说,积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是客观趋势,也是必然要求。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加快补齐广安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落后、研发平台数量少、科技人才稀缺、开放协同创新起步晚、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科研体制机制不优等方面短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广安科技创新力量。

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各国都密集布局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在广安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我们就要创造条件,利用好国家“十三五”规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等机遇,多方呼吁国家层面、省上层面和重庆及成都,在成都·广安“双飞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广安经开区、高滩园区等科学合理布局一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夯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科研平台是吸引和汇聚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从经济规律看,凡是重视科技创新的大企业、大集团,都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研发机构,都在重要城市布局设立研发中心或平台。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我们就要主动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和全国著名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合作,争取在广安建立科技创新学术、咨询、研发等分支机构、分院;同时,要鼓励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市人民医院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好四川玄武岩纤维新材料研究院(创新中心),建好院士工作站、工程中心、创新中心。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要培育和汇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面向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的目标定位,我们要加快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就业、发展的系统制度,形成更加精准、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势,在全国甚至全球遴选和发掘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通过给予科技创新人才比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比较优质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的流动机制,在广安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人才栖息地。

高等院校不仅具有知识传授、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功能,还能培养创新人才、产生新知识、衍生新企业,它也是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协同能力的摇篮。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就要加强与全国著名高校,特别是成渝地区高等院校在广安建立分校、独立院校,到广安办班,加强与广安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鼓励小平干部学院做大做强,支持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院校,推动广安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建设。

注重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是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的必选题。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能有效地驱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创新产出,推动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我们要利用成都科技城、重庆科技城和绵阳科技城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争取国家、省上和重庆科技、财政部门帮助,支持广安申请国家、省级科研计划和项目,设计全国性科技创新议题和科技创新活动或论坛,开展开放式科技创新合作,共建园区、产业、院校科技创新联盟,打造成都—绵阳—广安—达州——南充—重庆科技创新走廊。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促进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来保证。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副中心,除了在夯实基础设施、搭建科研平台、构建科研团队、加快高校建设等方面发力外,更为关键是要有能够促进这些科技创新要素高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我们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争取在创新法制环境、新技术培育、新产品应用、开放创新等方面试点示范,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王久龙)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20-04-03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