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 | 盐都非遗】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承千载的“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来源:自贡网

盐是“百味之祖”、“化工之母”,自古以来就事关国计民生。“千年盐都”自贡在漫长的盐业生产进程中,创造了许多奇迹,13000余口盐井累计采卤制盐8000万吨,采气340亿立方米;“川盐济楚”和“增产赶运”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堪称这片热土上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全套钻井技术开创了现代钻探技术的先河,为人类找到了开采地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也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之一。

AJ7I8754.jpg

一项古老技艺 根植盐都历史

“我师父董炳初以前在教我的时候,让我和他握住同一根钢丝绳,称如果‘噔’一声是上腔盘,一动不动是下腔盘,这时候就要填料补腔了。”1月5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省级传承人刘汉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探测井下的情况全凭手感,必须通过钢丝绳对地下千米传递上来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并找出应对之策。

从左至右分别为刘彬,梁援越,刘汉朝.jpg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承人刘彬、梁援越、刘汉朝

刘汉朝的职位是“井口管事”,即井盐钻井及生产现场总指挥,其职能包括协调现场各工种、处理现场井下事故以及制作使用上百种工具。这个职位,和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中的顿锉钻凿技术密不可分。据他介绍,自贡盐井顿锉钻凿技术包括凿井工序、测井及纠斜、补腔、打捞、修治木柱,先后经历了东汉至宋初大口浅井的孕育,宋代卓筒井的转型。

“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宋代苏轼在《蜀盐说》中关于卓筒井的记述,明确其创始于北宋庆历年间;井径小,深数十丈;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 “圜刃”开凿盐井,以及在世界上首创了套管隔水法等。

卓筒井是一种井眼“如碗大”,深数十丈的盐井。它采用一种被称作“圜刃”的锉头顿击井底,破碎岩石;同时又使用一种装有牛皮活塞的汲筒捞取凿出的泥沙;成功地解决了钻井、洗井、固井等问题,取得了机械钻井的成功,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

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包括细密的凿井程序,钻头和钻具的改进,测井与纠斜,以及巧夺天工的修治井技术。运用该技术凿成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燊海井(开凿于1835年)至今仍保持了原始风貌。

后排左1为刘汉朝的父亲刘清银,后排左3为刘汉朝的傅董炳初。.jpg老一辈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人(资料图片)

进入20世纪,机器钻井(旋钻)逐步代替顿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井盐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在盐井开凿生产中的主流地位和作用,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在进入21世纪以后濒临失传。

而以刘汉朝为代表的技艺传承人和志同道合者,多年以来一直坚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现场言传身教相结合的方式传承这门古老技艺。

新老井口管事 传承工匠精神

“退休前的最后一天还在东源井除水锈,干了一个通宵。”刘汉朝的一生都在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出生于盐工世家的他,自1972年起就奋斗在传统井盐生产一线,先后从事抠水工、顿钻钻工、顿钻井技师、井口管事等职,其中担任井口管事达37年,与千年钻井技艺打交道更是超过了半个世纪。

1995年刘汉朝当选四川省劳动模范,2007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退休后,刘汉朝也没闲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许多凿井工具展品均出自他之手,还与人合著了《浅述近代冲击(顿钻)钻井工艺技术》一书。刘汉朝自幼就随父亲刘清银,拜在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第一代传承人、贡井盐厂总管事董炳初门下,长年涉足凿井现场,对各类工具的使用和现场各类技术故障的处理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刘汉朝.jpg刘汉朝

作为一名井口管事,刘汉朝的主要工作为打捞落入盐井里的工具,行话叫做“取难”。针对落井工具的形状,他得采用不同的工具“抓取”:有时用活扣,有时用铁爪,多达数十种。而什么时候放扣、是否“取难”成功,全凭钢绳传递的手感,是个极度需要经验的巧活儿。

“以前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全凭师父言传身教。” 刘汉朝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其授徒时所作的《工人技师带徒理论与实际操作传艺情况记录》,整理出来就是一本厚厚的工具书。上面不但有各种化学方程式,手绘了盐井井身结构示意图,还详细记录了传授的内容和进度。其中2006年6月13日(刘汉朝退休前一年)就记录了顿钻钻井修井捞砂器的制作:选料,楠竹要老、圆范、伸直,膘水要厚……

井口管事的责任重、要求高,还要有一颗“匠心”,所以不易培养。以贡井盐厂为例,刘汉朝工作时全厂职工超过了3000人,但 “行了文”的井口管事仅有6人,目前在世4人。其中包括今年74岁的梁援越。

“贡井盐厂出来的都是‘全卦子’,不只是‘抠’还要学会扯润子、做脚子、换脚子……一个人要掌握整套工序。” 梁援越说,他在1971年进入贡井盐厂,先跟随龚子文学抠水(第二年刘汉朝也随龚子文学艺,二人系师兄弟关系),后来又学习司钻。 1976年梁援越开始带徒,1978年任井队长后打出了记录在案最深的咸宗井(井深1518.6米),1982年统管盐厂钻井。

退休以后,闲不住的梁援越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古盐场凿井工具复制技艺上面,创作了上百种钻修井工具和各种“缩小版”天车。其制作的达德井天车(高113.4米,为当时全世界最高的木制建筑)模型,被我市首家私人博物馆“自贡源远井盐藏品馆”收藏。

AJ7I7447-2.jpg梁援越和他的“缩小版”天车

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久大盐业)低压天然气分公司技术司钻、46岁的刘彬,如今成了新一代“井口管事”,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算起来,我应该喊刘汉朝师公。”从小在长山盐矿长大的刘彬是一名“盐二代”, 1998年从技工学校毕业后就成为了一名盐矿人。2009年掌握了新型钻井(旋钻)技术的刘彬,师从肖银坪学习顿钻和传统钻修井技术——肖银坪的师傅为李翔鹏,是刘汉朝带过的三名徒弟之一。

刘彬称自己目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挖潜”。由于老井的卤水含盐量普遍较低(不及长山盐矿卤水一半)、生产成本较高,因此挖潜方式为开采伴生气,经管道输送至公司制盐车间供燃气锅炉使用。目前久大盐业旗下,仍然生产天然气的老井有10口,其中金流井日产气量超过了2000立方米。

工作中的刘彬.jpg工作中的刘彬

“传统顿钻技术并不是一项落后的技术。”同时掌握了“新”“老”钻井技术的刘彬表示,顿钻技术特别适合于低压产层的开采,因为钻进速度较慢,井下产层的微弱变化都能及时发现,且该工艺无泥浆循环,产层不易被堵塞和污染,能有效地利用井下各产 层资源。顿钻工艺在盐井的钻井和修治井运用方面,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特点。

据悉,久大盐业在目前老井维护上仍然采用传统技艺。

同心坚守职责 携手共促发展

“(下套管时)动静大得不得了, 只听见‘砰’的一声,树梢上的麻雀就惊上了天……”1月5日,刘汉朝、梁援越、刘彬三名传承人在金流井重聚,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仍津津乐道。

“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尽管问……”尽管中间隔了好几代,刘汉朝私底下不止一次的对刘彬“表明心迹”:“我是年过七十的人了,再不传下去,这些东西就要烂在肚子里。”刘汉朝和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打了半个世纪交道,他希望能有人来接下这一棒。

“传承和发展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和使命。”久大盐业战略投资中心主任兰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下属的匠心井盐传承保护有限公司顿钻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个传承、运用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盐井顿锉钻凿技术)的队伍。  

据悉,金流井始凿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井深1365.48米、六脚木质天车高38.15米(为全市现存天车第二高度),目前为自贡市文物保护基地和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承实践基地”。

久大盐业目前拥有11座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传习场所,三大培训基地,现有传承人6名,从事顿钻工、辊工、司钻工等工种在岗职工60名,制作井盐深钻汲制工器具163件。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学员传统的天车捆扎、提捞筒脚子的制作、丝绳的编制、润子的制作,提高了学员对盐井深钻汲制技艺专业理论、操作技能。

作为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保护单位的久大盐业,制定了《“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项目十四五保护规划方案》,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将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工业遗址“东源井”为载体,积极引资融资打造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非遗工坊等场所和旅游路线,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东源井.jpg东源井

【采访手记】

因盐而兴、因盐设市的自贡,拥有着众多与盐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着力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多措并举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也让包括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在内的诸多古老非遗项目焕发了新生。但如何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提升文化自信自强,进而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是需要我们集智聚力、锲而不舍去解答的一道时代考题。


自贡网记者 张才/文 叶卫东/图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舒旭晖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一套微博视频号

内容来源:自贡网


编辑:王丹 发布时间:2024-01-1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