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科普】专家支招:疫情期间,如何排解负面情绪?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防疫科普】专家支招:疫情期间,如何排解负面情绪?)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一场“心理战”。这样的时刻,群众可能会感到恐慌和焦虑。疫情让人产生的负面情绪该如何排解?我们该如何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鉴于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成都市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广安市“护心行动”网络心理援助队志愿者胡心月。

记者:全域静态管理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干部、志愿者以及居家群众等不同群体的情绪有何特点?

胡心月:我们一般把新冠肺炎影响人群分为四个层级,第一级为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一线医护人员等,二级为居家隔离人员或一些发热患者,三级为前两级相关联的群体,比如他们的朋友、家人,以及参与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志愿者等,四级则为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易感人群、普通公众。

面对疫情,不同的群体产生不同的情绪。心理咨询师会针对不同群体的负面情绪,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分层级进行心理疏导。一般来说,确诊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恐惧、焦虑、抱怨、否认自己等情绪,后方救援人员则可能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出现厌烦、沮丧、失望等情绪。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志愿者等一线抗疫人员压力较大,如何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

胡心月: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医护工作者、基层工作者等一线人员可以说是承受了双倍的压力,非常辛苦。一是因为他们工作强度大、体力消耗大,还要担心家人的安全,情绪起伏可能会更大;二是因为他们在疫情防控中要服务大量群众,必然会面临一些群众的不满甚至指责,面对这些负面情绪,他们可能会感到难过、委屈,自我价值感下降。

如何排解这些心理压力呢?首先,一线抗疫人员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主动了解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的情绪反应,同时学会有效的情绪调控方式,以及找到自己可以获得帮助的渠道。其次,工作任务繁重,面对困难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果自己不能消解,可以选择与同行的工作人员相互诉说、鼓励,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总之一定保持良好沟通,将负面情绪找地方释放出来。再次,相关部门也要稳定后方,针对这部分人群储备心理咨询人员,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发挥作用。

记者:目前很多地方处于管控中,您对封控区、管控区的市民有什么心理调适建议?

胡心月:封控在家的大多数市民,因为对病毒的担忧、环境的变化、空间的受限等原因,可能会有轻度焦虑情绪。这部分人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宅家提供了与家人沟通相处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多进行一些互动、增进感情,也可以通过收纳整理、精练厨艺、室内运动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界保持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能过多,广大市民要以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为主,并且理性看待。

记者:方舱医院里的患者和隔离观察对象有时会出现恐慌情绪,应该进行怎样的心理疏导?

胡心月:绝大部分方舱里,都有心理咨询或者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有些医疗队还自己配备了心理医生,如果没有,那就要打通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渠道。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很强,这也是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工作人员要及时关注患者和隔离观察对象的情绪,把他们的情绪调动起来,逐渐引导大家改变认知方式。对方舱里的感染者,要及时传递准确的、明确的信息,如实沟通病情,根据患者可以接受的程度进行心理干预,其实如果患者对下一步预期比较清楚的话,焦虑情绪也会有所改善。也可以告诉大家,快点好起来就可以早点回家,在方舱能减少家人被感染风险,今天恢复得不错等,引导他们往积极的方面看待问题,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绪。

记者:疫情期间,如遇情绪无法调节,应该怎么办?

胡心月: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尤其是正式的心理干预。只要常规做些放松训练,保持规律作息,保持与家人和朋友顺畅交流,焦虑情绪就会随着急性应激减退而逐步消失。如确实遇到情绪难题或有心理创伤发生,动用自身资源无法进行调节,应向相关精神卫生机构或专业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1652962096300111.jpg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22-05-20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