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县千村行(288) | 让村民搬得来、稳得住 有好点子更有好产业

来源:川观新闻
(原标题:百县千村行(288) | 让村民搬得来、稳得住 有好点子更有好产业)

位于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小龙虾繁育中心,是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省首家小龙虾良种场。 郝飞 摄

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徐莉莎

一栋栋红墙黛瓦的楼房沿地势铺展,平坦整洁的柏油路连到楼道单元门口,庭前屋后微田园生机勃勃……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百县千村行”采访组,走进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眼前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俨然是一个干净利落的小城镇。

“水电气三通,坝子的卫生有专人打扫,住着很舒服,很方便,还可以种自己爱吃的蔬菜。”正在广场上遛弯的69岁村民张梦书,谈起居住体验很是感慨,“75平方米的房子,我们才出了7500元。”

不仅住得好,大竹县把易地扶贫搬迁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三农”工作、脱贫攻坚全局,利用“双靠近”“三融合”,让贫困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好点子:

“双靠近”和“三融合”累计搬迁5185户1.57万人

在九银村聚居点,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文化室、卫生室、健身小广场一应俱全。月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规划建设时,考虑到村民的耕种习惯,还在每幢楼前后设计了微田园。

让群众住得放心,大竹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遵循“双靠近”原则,即让聚居点尽可能靠近场镇、园区、乡村旅游区、产业基地、新村;让搬迁群众进城区、社区、安置聚居区、村民聚居区和交通便利区;确定三种融合方式——“点”镇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城镇居民转变,到场镇街道的餐饮、超市、市政等岗位就业;“点”园融合,推动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点”业融合,依托糯稻、香椿等基地,吸引搬迁群众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实现长期或季节性务工就业。

九银村聚居点居民陈德金在附近鞋厂做包装,每月收入2000多元。此前,陈德金常年在外务工,自2017年搬迁后就留在本地务工,“在家门口能务工,还能照顾家里。”

目前,大竹县累计搬迁5185户1.57万人,建成“双靠近、三融合”安置点65个,其中靠场镇服务业17个、靠经开区4个、靠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特色产业25个,带动搬迁群众月均增收1400余元。

位于大竹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内的小龙虾繁育中心,是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省首家小龙虾良种场。 郝飞 摄

好产业:

40%和70%发展苎麻、香椿等特色产业

“种了200余亩,年产20吨,收入近30万元。”算起今年的苎麻收成,在大竹县杨家镇经营家庭农场的杨瑞军忍不住笑了起来。

大竹县享有“中国苎麻之乡”的美誉,全县约一半乡镇种植苎麻,规模占全国苎麻面积的40%。近年来,该县注重提升苎麻产量,先后向麻农推广了川苎8号、11号、16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同时,积极探索苎麻机械化收割模式,助推苎麻产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今年7月,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在大竹成立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

香椿是大竹另一特色产业。目前,该县香椿种植规模达11万亩。每年三四月,这里露地椿芽上市销售规模占全国同期的70%。今年,该县联合天猫、京东等10余家电商平台,并邀请本地同城配送电商平台美团、饿了么、乐送生鲜加盟,形成知名电商+本地电商的“网销格局”,进一步打通销售渠道。

目前,大竹县发展苎麻、糯稻、香椿、白茶、中药材及特色蔬果等71.5万亩。“努力提升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基础。”大竹县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邓勇 发布时间:2020-11-2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