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安读天下》第八十三期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九)

来源:广安新闻网
(原标题:《我在广安读天下》第八十三期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九))

读天下.jpg

《我在广安读天下》

每晚20:30—20:45与您相约浩瀚书海,共读经典

“书香广安·全民阅读”

让我们一起用声音

点亮阅读之灯、开启书香之门

我在广安读天下,邀您一起多读书、读好书

陪您畅游书海中的每一段美好时光

image.png

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

——欧阳修

“读书趋简要,害说去杂冗”出自宋代欧阳修的《送焦千子秀才》。

趋,意为趋向,朝某个方向发展。冗,指烦琐。这两句大意是:读书以简洁扼要为上,烦琐冗杂的有害学说应该去除。

此条为欧阳修读书的经验之谈,他将自己的体验劝诫友人,以求切磋读书之道。此名句表现出对简洁明快的追求。精粹圆通、要言不烦是古来读书人所追求的境界,而杂芜繁冗是历代文人之大忌。这种省净的传统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值得今天借鉴与继承。该名句在形式上采用相辅相成的手法,一“趋”、一“去”,一“简要”、一“杂冗”,对比鲜明,相映成趣,使作者的观点在意义相反的词句的对比中更加突出,道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image.png

品味生活

《中国古代官德》之古代对官员文化胸襟的重视

——雷盛成

天下情怀,乃胸怀天下的情感和心境。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和平天下看似相似,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平天下是要求官员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以胸怀天下、拯救苍生为己任,而不是一时一地的宠辱得失、权利之争。对官员“天下情怀”文化胸襟的重视和要求,自始至终融化于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理念之中。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大意为自古以来,就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别亡国和亡天下呢?那就是:易姓改号叫作亡国,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以至于达到率领禽兽来吃人,人与人之间也是你死我活,不分输赢不罢休,这叫做亡天下……因此,首先要知道保天下,然后才知道保国家。保国家,是位居国君和臣下的那些统治者所要考虑的;保天下,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梁启超在《饮冰食合集·文集之三十三·痛主罪方·三》中则形成八字联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即把“天下”与“国家”合二为一了。

可以看出,顾炎武的“国家”概念是一家一姓之“私天下”,“亡国”不过是“易姓改号”、朝代更替而已;而“天下”概念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文化秩序,亡之则“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因此,他认为保护当朝之国是统治阶级的事,而保护天下秩序,则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什么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利益决定立场。政治文化秩序的破坏,必然涉及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因此“匹夫有责”;而“易姓改号”、朝代更替,与一般百姓并无关系,“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这也符合前边我们讲到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阶梯状的,是逐层递进的。

很显然,在顾炎武那里,他把“亡国”与“亡天下”进行了区分。而梁启超则把二者合而为一,但从其“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 “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来看,其“匹夫有责”仍然是以“政治文化秩序破坏”为主的,是否把这一点归之于当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令其把当时的“国家”与“天下”合二为一,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不过,总的说来,匹夫之责在于为自己争取权利,则符合人的本性;如果将“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的事情拿来以为己任,未免是被忽悠的结果……

当然,顾炎武对“国家”和“天下”的论述,毕竟打上了封建时代的烙印,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我们在理解时应予辩证视之。

总结古人的天下情怀,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忧识,忧患意识。站高远谋,尽职履职,忧国忧民。

学识,才华能力。具有治国理政的知识本领。

胆识,担当精神。不畏艰险,放挑重担,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器识,宽广胸怀。常怀天下苍生,不计个人得失。器者,容器,能盛装东西,有容量。器识即为器量和见识。《新唐书·裴行俭传》:“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清华大学老校歌亦有歌词:“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士大夫都有这种天下情怀。东林书院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朝著名诗人蔡正孙有诗:“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社会创立一套以“仁”“孝”等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从而确立生命的意义,为过去的圣人继续恢复儒家学说,为千秋万代开辟太平盛世。明代著名谏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有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唐代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因皇帝信佛,上《谏迎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差点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不言而喻的。当韩愈离开京师不远到达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大意为: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这里“肯将衰朽惜残年”句,反映了作者浓烈的天下情怀。

林则徐在充军新疆的途中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大意为:能力薄弱而责任过重,很早以来就感到精神上难于应付了,再竭力干下去,我这衰老的身体和平庸的才能一定不能胜任了。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只遭遣戍,是皇上的恩泽,自己缺乏才能,正好当一名戍卒以养拙。我开玩笑地给老妻讲了杨朴和苏东坡的故事,跟她说,你也尝试做首“断送老头皮”那样的诗送我吧!林则徐这首诗作于1842年8月,当时被充军去伊犁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诗中表明了他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毫无悔意。

当然,最能体现中国士大夫天下情怀的,当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何等的胸怀——忧患、牵挂、责任、担当!正因为有这样一群具有天下情怀的士大夫,才推动着朝廷的兴旺、国家的强盛。(全文完)


本栏目面向所有听众征集投稿

如果您想投稿原创文字稿件(诗歌散文皆可),请发送电子文档至邮箱1571801920@qq.com,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或笔名)及联系电话。

如果您想加入广安朗读者队伍或者您想推荐经典好书(美文),请联系QQ:1743229366或微信号:w1743229366。

我们对原创稿件有一些要求,希望您理解与支持:

1、来稿内容题材不限,但不得含有任何违法内容;

2、文稿不拘泥体裁,相同内容请勿反复投稿;

3、作者需保证作品的原创性,若因侵权造成的纠纷,由投稿人自行承担;

4、所有稿件一经采用,均被视为自愿许可广安市广播电视台及其下属媒体免费使用,我们承诺仅作文学交流及展示使用,绝不用于盈利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声明作者姓名(或笔名)。

详情咨询:0826-2341012或留言至微信公众号“广安广播”。


编辑:龙治伟 发布时间:2020-09-25
往期回顾 查看更多